南宫网南宫民意通南宫信息南宫党务公开网 今天是

普彤塔、后底阁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13-5-5 20:10 |作者: 范继辉|来源: 南宫民意通

张范津:南宫市小关村后底阁村古遗址发现亲历记



南宫市小关村后底阁村古遗址发现亲历记
邢台日报
张范津 
 
  经过一年多的筛选、评审,2008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宫有10处列入其中,尽管小关村、后底阁两处遗址毫无悬念地顺利过关。然而回顾其从发现到申报省保一年多的经历,亲历亲为的人们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

  小关村遗址位于南宫市北胡办事处小关村东南,南宫湖西区北侧。据省文物研究所专家勘测,遗址年代为北齐,范围20万平方米。虽然将遗址以小关村命名,但它一不在其村落之内,二不在其耕地之中,之所以命以此名,皆因该村关元成之故。

  2006年3月27日,关元成在耕作南宫湖西区的那片开荒地时,翻出了一些不常见的“石头”,直觉告诉他,这些东西有用。但当把泥土冲洗干净,看到真身之后,心却凉了半截,尽管这些石头,有的有些红绿彩绘,有的涂着一些金粉,有的雕刻着一些文字,但却都残缺不全。然而这一信息很快被南宫文保所获得,所长张兴岭带着工作人员进行了依法收缴,经清点共57件。依据石材、器物造型和造像记铭文“天统元年”、“天统五年”(北齐后主高纬年号,公元565、570年)、“武平六年”(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75年)的记年判断,这是一批北齐汉白玉佛造像残件。

  如果仅仅是小关村的这些发现,定然不会引起我们太大的兴趣和关注,因为这必竟是一些面目全非的残件。但8天后后底阁的发现,却着实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后底阁是紫冢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南宫市区东南,距小关村近百里。这批佛造像是4月3日在村西大坑挖土时发现的。邢台市文物处副处长李恩玮将此信息通知了南宫市文保所。兴岭同志向我汇报后,随即带人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于晚上9时许将已转移至段头镇段四村的75件佛造像残件全部找到,并依法收缴运回。

  4月4日上午一上班我就直接去了文保所,看到东墙下一字排开的佛像,惊喜不已。如何处理?我们拿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向邢台市文物处电话汇报收缴情况。第二,通知后底阁:①停止起土;②向镇党委、政府报告;③派专人昼夜值班,防止盗掘。第三,清除佛像泥土,拼对拍照,把造像记铭文搞出拓片。第四,对外封锁消息,至安全转移前,文保所全体人员24小时执守。

  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约11时左右,邢台文物处刘龙启处长一行4人赶到,看到佛像、看到造像记铭文上“□毗罗寺”、“河清二年”(北齐武成帝年号,公元563年)、“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上元元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74年)、“调露元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79年)的记载,刘处长如获至宝,几乎手舞足蹈了。从他非同寻常的表现,我们感觉到了这批文物的价值,同时也被他的情绪深深感染了。午餐简单吃了几口就去了现场,回来后我们又对下一步工作思路进行了研究完善。

  4月5日上午,我带着照片,向市委孙学良书记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听了汇报孙书记非常高兴,指示一定要确保文物安全,可以先把这些文物放在武装部武器库内,后底阁现场必要时通知公安局采取措施。他还要求我们尽快与省局联系发掘,争取有新的更大发现。按照孙书记指示,我们一一认真抓了落实。

  在派兴岭去省局专程汇报的同时,工作人员将两处出土文物分别登记造册装箱后,于4月7日上午运至武装部保存。

  省文物局对南宫文物的反映相当迅速,4月11日即派专家,对两处遗址进行了踏察,对文物进行考析。

  当时正值南水北调工程紧张施工期,施工前的文物踏察、勘探、抢救性发掘,把省、市考古队几乎全部用上了,再抽调人力开辟南宫工地显然已非常困难。

  而南宫的情况紧急。尽管我们始终封锁消息,保持着内紧外松的状态,但后底阁有“宝”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其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乎每天都有人或向文保所或向我打探情况,更有甚者后底阁还时常游走着一些神色诡异的看客,文物现场的危险在加大。我们有点沉不住气了。

  邢台市文化局刘振国局长非常善解人意,从一次次电话联系中,早已听出了我们的焦虑。他在和省局联系的同时,于4月28日带领局纪检书记田玉成和刘龙启处长亲赴南宫,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省文化厅、文物局“喊话”,策应南宫。

       5月22日,省、市、县联合组建的考古队进驻后底阁。

  考古队从原基础做起,采用局部揭露的方式进行发掘,为了捕捉点滴信息,他们将墓地文化层内的土全部过筛。其间尽管陆续发现了一些遗迹、建筑构件,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发现。考古队的兴趣逐渐降低,后底阁村支持的热情开始回落,特别是在考古前景不明朗,没有新的重大发现之前,省文研所人、财、物的后盾作用也开始动摇,执行队长梁亮也被抽调到别的工地,考古发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至6月中下旬,发掘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距离预想目标又遥遥无期了。

  7月11日接近中午,正当考古队落下最后一铲,准备宣布结束发掘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窑藏坑内惊现佛像残件124件。考古队员们兴奋了,看热闹的村民们兴奋了,得此消息后的省局领导专家也兴奋了……而当梁亮队长决定立即将文物押运回省城时,村民们却转喜为愤。

  上次出土佛造像,未得消息即已转移,村民们至今遗憾万分。这次他们决不“二过”了,一下子把拉“宝”的汽车堵在了考古队租住的院子里,并且还把大门上了锁。

  见事不妙,梁队长打电话请求援助。情况紧急,我和兴岭马上驱车往工地赶,车行至段头和紫冢镇中间,一驴车突然横穿马路,躲闪不及相撞,所幸没有人员受伤,只是汽车左门和挡风玻璃全部损坏了,我们顾不上这些,留下司机处理事故,马上改租了一辆车赶赴工地。

  这时群众和考古队已对峙多时。考古队认为,他们是省文研所考古队,按照文物法规定,发掘出土的文物应由其保管,执意要运走。而当地群众则认为,佛像是在他们村出土的,就应由他们保管,运走坏了村里的风水,不吉利,坚决不让运。我们分头做工作,向考古队解释群众的心情、诉求,向群众解释文物法的规定、考古队的意见,试图弥合分歧,化解矛盾,但无济于事。而且群众情绪激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我们不得不向紫冢镇求援,向南宫市领导汇报,领导闻讯后也火速赶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众的情绪开始平复,但将阻止外运改为要求兑现赔偿,而考古队却无权决定。这时天逐渐黑下来,如果再僵持下去,不但文物安全会受到威协,而且极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我向省文物局局长电话报告了事态进展和市、乡、村三方研究的处理意见:①文物暂不外运,留考古队驻地保管。②尽快协调文物归属。③共同研究赔偿方案和下一步发掘计划。

  7月13日,和兴岭去省城接洽省局领导现场办公事宜。次日,省文物局副局长、知名考古专家谢飞,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郭瑞海、文研所书记马永清,以及邢台市文化局等省、市有关人员9人到南宫现场办公。会上谢飞副局长在最后总结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两个遗址的考古成果,特别是后底阁出土的这批佛造像,集曲阳材质和青州工艺两大优势于一身,是精品中的精品,这是我省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曲阳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有望跻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行列,当前要把两处遗址按准省保单位对待。他要求考古队继续留驻,搞清两个遗址的范围、规模和布局,整理出科学评诂资料,以省重点考古研究学术课题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立项。会议还就文物归属、土地赔偿、文物安全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印发了会议纪要。

  之后,省、邢台和南宫对后底阁先后出土的199件文物,逐一编号登记后运往省文物局修复、保管、研究。考古队经对后底阁遗址进行踏勘、考古钻探后,得出如下结论:后底阁遗址为北朝至唐时期的城镇遗址,总面积为130万平方米,比明城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所建南宫新县城面积大30万平方米,跨越后底阁、西底阁、杨家卷、贾家屯4个自然村,东西长1428米,南北1542米,文化层厚度大多在0.2-0.5米之间,部分厚达1米。距地表深3-4米。此遗址历史名称待考,佛像供奉寺庙名称待考,毁灭年代待考。尽管如此,尤可得出三点结论:一、南宫佛教遗存十分丰富,堪称佛教圣地。二、两处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真实性。三、南宫之域确为黄河冲积平原,冲积层厚度达三四米甚至更深。

123
6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 ngmyt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回顶部